◎馬慜 何奎
黨的十八大以來,中國金融業與實體經濟的關系發生了顯著變化。
2017年,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明確:金融要把為實體經濟服務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。這一方向性的要求,掀開了整頓金融業“錢生錢”“資金空轉”等亂象的序幕。
歷經數年的嚴監管與規范,亂加杠桿、以錢炒錢的活動受到遏制,潛在的金融風險得到收斂。金融與實體經濟良性循環逐步形成。
與此同時,隨著利率市場化的逐步推進,利率傳導機制的優化與完善,企業融資成本迭創新低。實體經濟“融資難、融資貴”的問題得到明顯緩解。
更為重要的是,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長效機制,已基本建立并逐步完善。
金融“脫實向虛”勢頭逆轉
2017年是一個關鍵性節點。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提到,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的召開為金融供給側改革指明方向:一是服務實體經濟,二是防范金融風險,三是深化金融改革。此后,金融監管部門持續加強對金融機構的監管,例如“三違反、三套利、四不當、十亂象”專項整治行動,治理了市場亂象并取得成效。
“三三四十”是原銀監會為解決監管套利、空轉套利、關聯套利、不當收費、不當交易等銀行業各類亂象推出的專項整治行動,有力地推動了行業穩定、持續、健康發展,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。
數據是整治效果最好的佐證。2017年上半年銀行業同業資產、同業負債規模雙雙收縮,這是2010年以來首次,表外業務增速也由過去的逾50%降至19%,擠壓出銀行業虛增的泡沫。同時,用于小微貸款和基礎設施行業的貸款同比分別增長15.8%和17.3%,均高于貸款平均增速。
“金融與實體經濟良性循環逐步形成?!便y保監會副主席肖遠企總結道,過去十年,銀行貸款和債券投資年均增速分別為13.1%和14.7%,與名義GDP增速基本匹配。同業理財、信托通道較歷史峰值大幅縮減,金融“脫實向虛”的勢頭得到扭轉。
與此同時,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廣度和深度顯著拓展,助推中國經濟保持增長態勢。
一組數據證實成效:在創新驅動下,高技術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較十年前增加了近7倍。普惠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,截至今年一季度末,全國普惠型小微貸款余額20.6萬億元,普惠型小微企業有貸款余額戶數3544.7萬戶。綠色發展深入人心,我國綠色貸款、綠色債券余額位居世界前列。
十年嬗變,金融業自身也發生著深刻變化,流向實體經濟的資金大幅增加。以銀行為代表的間接融資回歸服務本源,一方面是做精表內,資產負債規模一改高速擴張態勢,資產擺布轉向結構優化調整,重新回歸信貸資產,優先投向普惠金融、科技創新、綠色發展等實體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;另一方面是表外回歸“正道”,非標資產、信托通道得到大幅壓降,銀行理財從“影子銀行”回歸凈值化。
以股債為代表的直接融資獲得長足發展,資本市場對實體經濟的適配性大幅增強。十年來,我國資本市場的直接融資比重逐步提高,股票市場規模增長238.9%,債券市場規模增長444.3%,均位居全球第二。監管部門通過常態化打擊場外配資行為抑制了虛假繁榮現象,依法從嚴整治證券違法犯罪活動,為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環境。
社會金融秩序基本實現“由亂到治”,一大批金融風險得到及時處置化解,到2022年6月末,類信貸影子銀行較歷史峰值壓降超29萬億元,5000多家P2P網貸機構全部停業,金融消費者的財產安全得到保障。
企業融資成本迭創新低
服務實體經濟是金融的天職,關鍵在于提升服務質效。在這十年間,金融業主動尋求突破,積極拓寬企業的融資渠道,企業融資成本持續下降,產品和服務日益豐富多元。
積極發揮政策合力,綜合施策緩解小微企業“融資難、融資貴”問題。十年來,融資的便利性顯著提升,產品服務創新層出不窮,中長期貸款投放力度加大。
設立科創板、北交所,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漸入佳境,企業融資渠道持續擴寬,以注冊制為龍頭的關鍵性制度創新取得突破性進展,形成金融和實體經濟良性循環,股債融資累計達到55萬億元。
既要融到資,也要成本低。2019年8月,人民銀行宣布決定改革完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(LPR)形成機制。數據顯示,自LPR改革以來,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從2019年7月的5.32%降至2022年3月的4.36%,累計降幅達0.96個百分點。
回顧十年前,2012年3月的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7.61%,這意味著貸款利率在十年間下降了43%,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“融資難、融資貴”的問題。
據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司長鄒瀾介紹,今年6月新發放的企業貸款利率為4.16%,再創有統計以來的新低。
服務長效機制初步形成
隨著金融供給側結構不斷優化,我國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長效機制已初步形成。
圍繞優化金融結構,2016年人民銀行推出宏觀審慎評估體系(MPA),對優化信貸結構和促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起到重要作用。MPA考核將債權投資、股權及其他投資、買入返售等納入廣義信貸,引導金融機構減少各類騰挪資產、規避信貸調控的行為;同時重點考察金融機構利率定價,以約束非理性定價,降低社會融資成本,提升貨幣政策向實體經濟的傳導效果。
銀保監會出臺差異化監管政策,強化監管考核,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持續抓實信貸投放,保持穩定高效的增量金融供給;開展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監管評價,督促銀行完善內部激勵約束機制;加強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小微企業的金融支持,鼓勵拓展小微企業“首貸戶”,推廣無還本續貸,優化信貸結構;推動加快信用信息共享,鼓勵銀行開發信用貸款產品,提升小微企業信貸可得性。
金融管理和監管部門還持續推動建立金融機構對小微企業“敢貸愿貸能貸會貸”的長效機制,從制約金融機構放貸的因素入手,著力提升金融機構服務小微企業的意愿、能力和可持續性。
當前,金融機構已建立起服務小微企業的長效機制,通過設立普惠金融部或其他專營機構,完善普惠金融的專營機制,使得小微企業的融資覆蓋面明顯提升。截至今年6月末,全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55.8萬億元,是2012年末的3.4倍。
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是永恒的話題。十年金融改革為“脫虛向實”提供了中長期制度保障,也為經濟增長鋪就了政策基礎。